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,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直播,年轻的教师的滋味5在观有限中字,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人物風采

吳少虎:我與東方紅一號衛(wèi)星的不解之緣
來源:新聞中心
發(fā)布時間:2025年05月07日 編輯:新聞中心

  編者按

  歷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傳。2025年4月24日,是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發(fā)射55周年紀念日。值此紀念日之時,為弘揚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回首難忘歲月的電科往事,現(xiàn)策劃推出“功勛記憶”欄目,常溫奮斗歲月,凝聚精神力量。今天請重溫14所吳少虎與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的故事。

人物1

  “雷達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搞的,能精準探測到第一顆衛(wèi)星送上太空,真是感到揚眉吐氣。”——吳少虎

       陽光透過窗戶,照在一雙緊緊握著的手上。

  這是雙普通而又蒼老的手。和許多87歲的老年人一樣,手紋粗糙、布滿老年斑。

  但,這又不是一雙普通的手。從20世紀60年代起,這雙手和國防事業(yè)緊緊“握”到一起,從此再也沒有松開。他和更多雙手一起,打造了中國首部自主研制的單脈沖體制154雷達,也就是這部雷達在1970年4月24日,成功保障了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(wèi)星“東方紅一號”發(fā)射。

  他就是我國第一部單脈沖體制雷達的電訊設計師——吳少虎。

  

人物2

“終于可以為國家盡一份力”

       時光還要倒回到上個世紀中葉。

  1962年,24歲的吳少虎畢業(yè)后來到14所從事雷達電訊研究?!鞍褔业男枰斪髯约旱男枰褔业倪x擇當作自己的選擇?!边@是當時這位意氣風發(fā)的青年進入軍工單位后立下的誓言。

  1964年,我國導彈和原子彈相繼研制成功,從戰(zhàn)略高度謀劃,研制中國人自己的衛(wèi)星被再次提上了日程。1965年國家決定要自主研制東方紅一號衛(wèi)星,并對“東方紅一號”提出了“聽得到、抓得住、上得去、看得見”的要求, 而所謂“抓得住”就是讓測量雷達精準探測衛(wèi)星準確入軌。

  當時,雖然光學觀測技術比較成熟,但由于光學受到日照條件、天氣陰晴變化和衛(wèi)星亮度等級的限制,不宜作為主要跟蹤手段,而無線電觀測手段可以全天候工作,因而成為最佳選擇。而制造無線電雷達的任務,就落到了14所。

  吳少虎清晰地記得,1965年的秋天,時任所長申仲義來到他們室宣布,要研究一部為“東方紅”衛(wèi)星發(fā)射保障的154雷達,他聽了激動地跳了起來。

  “終于可以為國家盡一份力了?!眳巧倩⒄f。

  不久,吳少虎接到通知,要召開一個154雷達方案論證會議。

  那是吳少虎這一生中參加過的最激烈的一次會議,整整一周。而這一周,也成為154雷達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。

  “會上對雷達的各種可能性進行了討論,甚至是爭論,會議提出了三種方案,而目的就是要挑選出最新、最優(yōu)的技術途徑。”讓吳少虎記憶猶新的是,當時雷達專家都從四面八方趕來。

  “一切從零開始?!?/p>

  “雷達的天線是什么的?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探測精度?什么樣的探測范圍?”

  ……

  在長達一周的激烈討論之后,154雷達的體制基本方案最終確定——采用單脈沖技術。

“想吃面條,就從開荒種麥子從頭來”

  經(jīng)過那次會議,包括吳少虎在內(nèi)的很多雷達設計師都鉚足了勁兒打一場飛向太空的攻堅戰(zhàn)。

  按照研制計劃,我國第一顆人造衛(wèi)星將于1970年發(fā)射。也就是說,留給科研人員的時間只有5年。對既沒有研制隊伍,也沒有基礎學科支撐的中國來說,研制單脈沖測量雷達本身就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險。擺在面前的是起點高、難度大、無資料、無圖紙、無仿制樣品等諸多困難和挑戰(zhàn)?!按騻€比方,就像你要吃碗面條,面條買不到,面粉也買不到,甚至連小麥也買不到。你要開荒種麥子從頭來。”

  作為雷達電訊設計師的吳少虎,當時手上參考資料只有一本全英文的《雷達系統(tǒng)分析》。在哈軍工學俄文的他,沒有英文語言基礎,但他不信眼前這個“攔路虎”,自己準備了一本英文字典,就這樣左手一本詞典,右手一本工具書,一字一句地啃下來,最開始一個晚上三個小時只能讀4到5行,經(jīng)過幾個月時間就能看懂十幾頁。吳少虎回憶起當時,笑著說:“我活到87歲至今還不會說英文,但關于雷達的英語我仍記得一些?!?/p>

  然而問題還是來了。這部測量雷達對測量精度要求極高,如何將0.2密位的測量精度轉(zhuǎn)化成機械精度?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決天線座的問題。那段日子,吳少虎每天加班到凌晨兩三點,經(jīng)常一天忙得只吃一頓飯,就這樣,從圖紙到零件,再到初樣、試樣、定型樣機,經(jīng)過100多次的反復打磨,天線座終于研制成功了,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。

精準探測揚眉吐氣

  “東方紅一號”能不能第一次就發(fā)射成功,這不僅牽涉上萬人幾年來的辛勞付出,更關系著國家的形象和民族的榮譽。吳少虎回憶說:“所有人都在期待著點火,卻又害怕聽到倒計時的聲音,因為只要開始了,就決不允許有任何差錯!”

  壓力可想而知。雷達能精準探測到衛(wèi)星么?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。因為只要衛(wèi)星不上天,誰也不知道結(jié)果。吳少虎和他的團隊成員反復試驗、預演,不?;ハ啻驓猓骸胺判?,放心,凡是我們能想到的、地面能做的試驗我們都做過了,不會有問題的?!?/p>

  結(jié)果是檢驗研制水平的唯一標準。

  1970年4月24日晚上9點35分,沉寂的戈壁灘被烈焰照亮。長征一號火箭以104噸的巨大推力拔地而起,托舉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。

衛(wèi)星自旋時,4根3米長的套管式短波天線自動打開,開始發(fā)送信號。

  很快,浩瀚太空中響起了《東方紅》的樂音。“東方紅一號”傳回的音樂信號被湘西、海南兩個測控站成功接收。通過廣播,全國人民都可以聽到從太空傳來的《東方紅》樂曲,聲音鏗鏘有力、清晰悅耳?!皷|方紅一號”不僅成功上了天,而且達到了三等星的亮度。

  4月25日18點,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:1970年4月24日,中國成功地發(fā)射了第一顆人造衛(wèi)星。頃刻間,首都北京燈火通明,鑼鼓聲四起,鞭炮齊放,人們涌上街頭高呼著“毛主席萬歲”……

  吳少虎回憶起當時的場景,激動地說:“雷達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搞的,能精準探測到第一顆衛(wèi)星被送上太空,真是感覺到揚眉吐氣。”

  今天,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已經(jīng)55歲了,但它一點都不孤獨。因為,太空里的“中國星座”已從“一顆星”變成了“滿天星”。從“東方紅”到星辰大海,一代又一代的“吳少虎”們,勇攀航天科技高峰,一步步實現(xiàn)了走出地球、探索宇宙、遨游太空的夢想,助力中國航天實現(xiàn)從仰望星空到逐夢星辰的歷史性飛躍。

打印 關閉